21 世紀老師的多重角色

現今世代的老師身肩多重角色,為的是更能照顧學生多元化的學習需要,同時更是與時俱進,在個人的專業領域中持續成長。

Ednovators
7 min readDec 31, 2020

唐朝文學家韓愈 《 師說 》 中有云: 「 師者,所以傳道 ( 傳布人生的道理 ) 、受業 ( 講授專業知識 ) 、解惑 ( 解答疑難問題 ) 」,這句有關老師職責的描述,時至今日仍常被引用。

目前在學校課程持續更新下,由教育局發出的 《 中學課程教育指引 》( 2017 年),列明了現今的教師角色包括:

1. 知識傳授者:授課、提供及講解知識

2. 學習促進者:與學生討論,在過程中引導學生

3. 資訊提供者:提供有關資料來源的意見,建立學習網絡

4. 輔導者:提供有關學習方法、升學及就業的意見

5. 評估者: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強、弱項,以訂立下一個學習階段的計劃

6. 領導者:發揮領導作用,推動學生學習

7. 學習夥伴:與學生一同學習

當中所指的老師職責,可說要比 「 傳道 」 、 「 受業 」 、 「 解惑 」 更廣,亦道出了身處現今 VUCA ( 註1 ) 世代的老師,需要肩負更多重的角色,以助學生裝備自己迎接 21 世紀的各種挑戰。

正如教育局在文件中所述: 「 現今的學生透過數碼途徑接觸大量資訊和觀點,教師需要為他們營造充滿活力和互動的學習環境,並擔當多種角色,在不同情境中推動和促進學生學習,以及照顧他們的不同學習需要,協助學生在不同的學習階段達至特定目標。

重視師生關係及學生自主

當中的第一步是建立學生之間和師生之間的學習夥伴模式,靈糧堂劉梅軒中學陳敬忠副校長 ( 陳 Sir ) 對此十分認同,事實上這亦是他教學多年的寫照。

他指,今時今日的老師,早已需要同時兼顧教學與學生的成長需要 ( 亦即上述的多重角色 ) 。眾多角色中的重點是能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自主性及建立互信的關係, 「 即使老師很想教授學生知識,他們也不一定願意學,怎樣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讓他們有心、自動去追尋,才是重要的;否則,這只是填鴨式教育,學生大可把耳朵關掉。」同理,即使老師有心成為學生的學習夥伴或輔導者,但若彼此間缺乏關係和信任,將難以成事。

兩年多前,他在校內推動教育創新之前,曾重新思考什麼是教育?那是 「 尊重人性 」 、 「 教學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讓他們以自己的興趣去探索 」 、 「 一個學生尋找自我的過程 」。至於老師的角色則是: 「 能夠善用社區資源,向學生提供更多刺激和學習機會 」 、 「 老師在肯定學生各方面的能力上亦起舉足輕重的作用 」 。

傳統威權架構下講求服從可令學生快速地完成老師的指令,但若要學生投入學習,學得更深入和更好,並成為香港大學教育政策與社會系榮休教授程介明所主張的 「 自為的、主動的學習者 」 ,則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會較佳。

師生同步學習與成長

陳 Sir 相信,自主性 ( autonomy ) 鼓勵投入 ( engagement ) ,再加上技巧上的提點 ( mastery ),並讓學生明白所做的目的 ( purpose ) ,就會讓學生得到賦權 ( empowerment );因為當學習是由自我發動及自行設計時,學習動機是最強烈的,學習效率亦是最佳的。

基於此,他與校內的創新團隊設計並推動了一個名為 「 Learn to Live, Live to Learn 流浪點燃之旅 」,透過在異鄉流浪以重燃低學習動機的學生心火,讓他們重新投入於生命與學習中。當中有 15 位同工嚮應,由老師搖身一變,成為兩次流浪之旅中學生的生命導師 ( 註2 ) 。

旅程完結後,有參與的老師深切體會到信任學生、為學生提供選擇、放手讓他們發揮潛能的重要性。至於學生方面,有人突破了過往的個人限制,變得更敢於表達、更注意與人溝通的技巧,或更懂得負責任和更自主,並將這些轉化了的個人特質轉移到學習上;這些在陳 Sir 看來,都是師生共同努力及老師在角色轉換下的成果,從而讓老師更明白學生的需要,同時成為學生的學習夥伴與導航者。

為師者的範式轉移

關注學生的學習成效以至老師個人成長的聖瑪加利男女英文中小學科學科主任李靈心老師 ( Miss Lee ) 也認為,老師的角色不是只為學生安排一切,讓他們成為被動的知識接收者,反而是幫助學生發展出獨立自主、懂得主動為個人學習歷程作規劃的能力;這對為師者來說,完全是一個範式轉移。

身為第一線的教育工作者,同時亦是課程的實際運作者,Miss Lee 認同老師有身兼多重角色的需要,並感恩有機會成為這樣的老師,「 不論是社會以至學生的學習需要都在不斷演化,當老師可肩負多重角色,便有助照顧學生的不同需要。當然,一個老師能夠成功地按學生需要轉換角色,學校的支持也是十分重要的。就我個人來說,當我這樣做時,我可從不同範疇了解我的學生和他們的需要,我們師生之間的互動亦較為真誠和充實。」

在上述所列的多重教師角色中,作為 「 知識傳授者 」 , 5 年前,早於現在網課大流行之先, Miss Lee 便曾為中六學生就較難的課題錄製了她的首個教學視像短片,隨後她更化身 “ YouTuber “ ,將整個 DSE 的生物科課程都製成教學短片,以供有需要的學生學習。

作為 「 資訊提供者 」 ,聖誕前,她分別收到兩個學生給她的電郵尋求指引,他們不約而同地希望藉着不久的聖誕假期,就自己有興趣的範疇學得更多。在收到 Miss Lee 在回覆中所提供的資訊後,學生將資料製作成問答遊戲,以助其他也同感興趣的同學以有趣的方式去學習。

作為 「 學習促進者 」 ,去年一群學生自發組成了學習小組,共同製作及與全班分享應考 DSE 的學習資料,當中所反映的無私精神令 Miss Lee 感動不已。發起的學生告訴她,學生的自發與老師的啟發很多時也是息息相關的,學生還說: 「 沒人可取代老師的位置,因為老師經常都能在對的時間推動學生去做對的事。」從中亦說明了師生間充滿信任的關係有助學生在學業以至個人方面達致成長。

不可停止的教師成長

兩年多前,她夥同校內老師組成的創新團隊按校情設計及推動的教育創新計劃 “ See My Creation Excel — from Passion to Mission “ ( 註3 ) ,參加的中四學生可就他們感興趣的項目在課時內學習,由主題設定以至學習歷程的規劃,基本上均由學生自主安排。

有學生透過作曲宣揚正面訊息,有學生組隊探訪居於家舍的孩子關顧他們的成長,其他學生都就自己的興趣 ( 包括手工藝、STEM 等 ) 訂定了學習目標,絕大部分學習內容都是多年來任教生物科及科學科的 Miss Lee 所不懂得的,於是她和參與的相關老師便化身成為學生的 「 學習夥伴 」。當學生遇上疑難不知如何繼續,她便與學生一起面對、學習和傾談 …… 學生一一達成學習目標的同時,老師也一起成長。

「 作為老師,不代表我們的角色只是去幫助學生,更重要的是,我們自己都可從中得到個人以至專業上的成長。

「當我們在教學上能肩負多重角色,從中更了解個人的長處與志向,並繼續不斷成長,才能與時並進,使日常教學更添意義。」 Miss Lee 說,對學習的積極態度和彈性,還可成為學生的身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註1 : VUCA 即 Volatility (易變性)、 Uncertainty (不確定性)、 Complexity (複雜性)、 Ambiguity (模糊性)的縮寫

註2 :生命導師:即不只是教學,而是關心學生的自尊、人際關係和全人發展

註3 :“ See My Creation Excel — from Passion to Mission “ 計劃的靈感源自 Google 公司的 “ Genius Hour “ 制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