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態下 ( 八 ) :外國經驗篇

Ednovators
Mar 25, 2021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資料顯示,受疫情影響,全球 15 億學童中,有近七成人因為全國範圍的停課而導致無法繼續學業,其他實施局部停課的國家亦有數百萬人受到影響。牽連之廣史無前例,為全球學與教的模式以至整體教育體系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衝擊。

Photo: Freepik

在疫情最嚴峻的美國,於上個學年疫情爆發之初,曾有兩、三個月全國各州均須停課,直至去年年中才陸續復課,隨後亦有個別州份因應疫情而再度停課。截至最近,儘管有些州份已恢復面授,但同時容許家長可為子女選擇混合式 ( hybrid ) 模式作遙距學習,而有個別州份則要求公立或所有學校於今個月底或下個月回復每周有至少兩天的面授課堂。

美:線上線下教育工作者的交流

疫情期間,停課、復課、再停課、再復課成為了新常態。在美國,混合式學習模式更是百花齊放。早於疫情前,全美 5,600 萬由幼稚園以至高中的學生中,少於 40 萬 ( 不足一成 ) 人一直採用網上學習模式而非傳統回校學習的模式。

自學校因疫情而關閉後,傳統學校紛紛向這些提供網上學習的教育界同業取經,例如:

※ 有數碼學習機構在其網頁列出了可供老師、家長和學生參考,以作網上學習的遠距指導清單;

※ 有州立虛擬學校在其網頁上以一頁式的簡介,臚列多種遠距學習方法的好處與弊端;

※ 有在全美各州都有辦虛擬學校的商業機構,在疫情期間為傳統學校作遠距學習設置;

※ 有商業機構舉辦免費網絡研討會 ( webinars ) ,就學生在網上學習的動機、課堂管理等方面提供實用貼士,及對所有學習者作出相關的支援等等

有些前線教育工作者還就以下各項撰文,並在網上分享實踐經驗或貼士,當中包括:

※ 網上學習 ∕ 教學攻略;

※ 如何在網上建立學習社群的氛圍;

※ 在遠距和混合式學習模式中,如何衡量學生的學習進度或作出相關的評估;

※ 在疫情下,怎樣在課堂、學校、區域等各個層面連繫家長,以作家校合作;

※ 怎樣在網上進行社會情緒學習 ( SEL, 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 ) ;

※ 疫情期間,怎樣讓學生在家中或學校實驗室以外的地方進行簡單的科學實驗,以保持他們對學習科學的好奇心;

※ 怎樣與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童進行網上學習等等

有利加速進行自主學習

無可否認,在未能面授的日子,師生更倚重科技的協助,以繼續進行學與教。有教育工作者不諱言,在她所服務的區域,現在是一人一 Chromebook ( 網絡筆記本 ),這種情形在疫情發生前不曾是這樣的。

當有人以為增加使用科技去通訊,可能會削弱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質素,但在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童及他們的老師、家長身上所反映的情況,卻並非如此的一面倒;有人反而因為通訊更便利、且接觸點由校門內擴闊至家居環境,而使家校之間增多了溝通和協作的機會,並讓老師對學童在家的學習情形更了解,從而作出更合適的學習設計和支援;當中可見,工具在某程度上是中性的,如何使用以達到何種目的,才是重點。

其實在今個學年伊始,曾有團體進行了一個全國性的問卷調查,訪問了全美的幼稚園以至高中老師及相關的地區行政人員,有近八成人指出,疫情的出現讓他們發掘了一些可在疫情後繼續使用的新資源或做法,而這些資源通常都是與網上學習內容和練習相關。

世界的學習趨勢都是愈來愈以人為本,並朝自主學習的方向邁進。儘管採用了這些資源並不會使貫用傳統模式的教育工作者的授課方式馬上改變過來,但這種轉換 ( 由傳統模式改為網上模式 ) ,卻有助他們日後更容易及以更便捷的方式去建立一個更以學生為本的學習模式。例如,如果老師已製作了教學短片、在網課中加入了一些視覺效果或網上小測驗,及在網上交收功課等等,這些安排和學習資料均可讓學生在有需要時自學,或進行翻轉課堂 ( Flipped Classroom ) 。

星:混合學習模式的不可或缺

另一邊廂,根據 《 彭博 》 ( Bloomberg ) 報道,在疫情爆發初期,沒有停課的國家有 6 個,當中包括澳洲、新加坡和瑞典等,但以上提及的三個國家亦在及後,因應疫情的變化而相繼實施了或長或短、全國性或局部的停課,譬如被喻為是 「 佛系抗疫 」 的瑞典,也曾在去年下旬要求 16 歲以上的學生停課。

而被西方傳媒視為其中一個抗疫表現良好的亞洲地區的新加坡,在去年中旬曾經歷全國性停課兩個月,期間當地的大學需要將課堂甚至考試移師到網上舉行。新加坡教育部長黃循財早前接受 《 新加坡海峽時報 》專訪時指,其實新加坡以至世界各地的大學一直都在嘗試多種不同的混合教學 ( Blended Learning ) 模式,包括網上大課輔以在實體課堂中就概念等作更深入的討論;只是疫情的出現將有關的變動加速推進。

他在去年下旬一個於社交媒體上舉行的直播會議 《 疫情後:教育再想像 》 ( “ After the Pandemic: Reimagining Education ” ) 中曾指出,未來變得愈來愈不穩定及難以預料,採用混合式學習模式可有助教育體系保持彈性,並可不受阻礙地持續運作。這種學習模式除有助建立更佳的學習環境,還可保留實體課堂中重要的社交互動環節。

他還肯定了學校在學與教的很多方面,都包含了社交和關係過程的部分。而師生之間的人與人的接觸及情感連結、同理心與支援,亦十分珍貴。如果只有網上學習,這些部分均難以建立。同時網上學習的好處是,可讓學生在一個相對符合個人學習步伐的環境中學習而非只是依循劃一的學校課堂安排,這樣皆有助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興趣、抗逆力和適應力等。因此,若平衡得宜,混合式學習模式可同時兼得網課和實體課的好處。

事實上,因應疫情,新加坡將於今年稍後實施每個月至少有兩天的 「 在家中學習 」 ( HBL, home-based learning ) 模式,所有中學及大專生都會在今年底收到一個個人電子學習裝置 ( PLD, personal learning device ) ,而在小學中則先進行小規模的試驗,以了解此模式對年幼學生的成效。

無論是否在新常態下,未來學習模式的指向,都是裝備學生以更多的熱情和好奇心去成為一個更自主的終身學習者,而混合式學習模式則相信會是愈來愈多師生採用的模式。

--

--